抗癌分享
5个看似节省的习惯,可能藏着致癌风险!
来源: | 编辑:金荞麦 | 发布时间: 2025-09-03 | 52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5个看似节省的习惯,可能藏着致癌风险!

 

生活中,不少人本着“节省”的原则养成一些习惯,但你知道吗?有些看似省钱的做法,可能悄悄埋下致癌隐患。以下这5个习惯,若你也有,建议尽早调整。

 

1. 反复使用旧油炒菜

 

很多人炸完东西后,会把剩下的油过滤后留着下次炒菜,觉得这样能避免浪费。但反复加热的食用油危害很大:高温下,油脂会发生氧化、聚合反应,产生丙烯醛等有害物质,还可能生成具有致癌性的多环芳烃和苯并芘。

 

尤其是反复使用多次的“老油”,颜色变深、黏度增加,有害物质含量会大幅上升,长期食用可能增加消化系统癌症的风险。建议:炸过东西的油尽量不要重复使用,若偶尔使用,也需注意只用于凉拌或炖菜(避免再次高温加热),且最多用1次就丢弃。

 

2. 长期吃隔夜菜、剩菜

 

饭菜吃不完舍不得扔,留到第二天甚至更久再吃,是很多家庭的常见习惯。但隔夜菜(尤其是绿叶菜、海鲜、肉类)在存放过程中,容易滋生细菌,还可能因亚硝酸盐含量升高带来风险——蔬菜中的硝酸盐在细菌作用下会转化为亚硝酸盐,而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,可能与胺类物质结合生成亚硝胺(国际公认的2A类致癌物)。

 

尤其是存放超过24小时、未冷藏或冷藏不当的剩菜,亚硝酸盐含量和细菌污染风险都会明显增加。建议:做饭时适量准备,尽量不留剩菜;若有剩菜,需及时密封冷藏(存放不超过24小时),再次食用前彻底加热(中心温度达70℃以上),且绿叶菜最好当天吃完,不建议留到第二天。

 

3. 用发霉食物“去霉”后继续吃

 

面包、馒头、花生、玉米等食物发霉后,有些人会把发霉的部分挖掉,剩下的继续吃,觉得“去掉坏的就能吃”。但这种做法完全不可取——食物发霉多是由黄曲霉污染引起,其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是公认的强致癌物(1类致癌物),毒性是砒霜的68倍,会损伤肝脏,长期摄入可能诱发肝癌。

 

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稳定性,即使去掉发霉部分,毒素也可能已扩散到食物其他部位,且高温加热(普通烹饪温度)无法破坏其毒性。建议:任何食物只要发霉(尤其是出现黄绿霉斑),无论多少,都直接扔掉,别抱有“节省”的侥幸心理。

 

4. 长期使用旧筷子、旧菜板

 

家里的木筷子、竹菜板用久了会出现裂纹、磨损,很多人觉得“没断就能用”。但这些旧餐具缝隙里容易残留食物残渣,在潮湿环境下会滋生细菌、霉菌(比如黄曲霉),尤其是筷子顶端、菜板边缘,长期清洁不彻底,可能成为致癌物的“温床”。

 

此外,有些塑料菜板老化后会出现破损,可能释放有害物质。建议:筷子每周用沸水煮沸消毒,使用超过3-6个月(出现变形、裂纹)及时更换;菜板选择不易开裂的材质(如橡胶木、PE塑料),每周彻底清洁(用小苏打或洗洁精刷洗,晾干后存放),使用1-2年若有明显磨损也需更换。

 

5. 长期用塑料袋装高温食物

 

买菜、装剩菜时,不少人习惯用超市或菜市场的免费塑料袋直接装热菜、热饭,觉得“方便又省容器”。但普通塑料袋(尤其是非食品级塑料袋)多由聚乙烯或聚氯乙烯制成,遇高温(超过60℃)时,可能释放增塑剂(如邻苯二甲酸酯)和稳定剂等有害物质,这些物质长期摄入可能干扰内分泌,甚至增加致癌风险。

 

建议:装高温食物、热汤时,用陶瓷、玻璃或不锈钢容器;买菜等需用塑料袋时,选择标有“食品用”的塑料袋,且避免长时间盛放油脂类食物(油脂更易促进有害物质析出)。

 

“节省”是美德,但健康更重要。以上这些看似“省钱”的习惯,实则可能以健康为代价。及时调整这些小习惯,才能在生活中远离潜在的致癌风险,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。




(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